奠定三国鼎立格局,以少胜多的著名三大战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前两个争议不大,唯夷陵之战,感觉刘备感情冲动,怒而兴兵,违背野战原理,最终身死白帝。坐下来细想,刘备戎马一生,能不知兵,能不自控,能不隐忍,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细细品味,发现刘备雄才伟略。这不军事战役。这政治战。关于蜀汉后方稳定战役:将不可怒而兴兵,非危不战,孙子兵法告诫统帅用兵原则,刘备是性格隐忍,喜怒不形于色的人。为什么会为死去的关羽而兴师动众?内部赵云和外部诸葛瑾都做劝谏,分析的丝丝入扣,平时善于听意见,为什么不听?诸葛亮不劝谏?道理刘备都懂,依然发动战争,不是表象。诸葛亮不劝谏,显然默许。
无论官渡之战还是赤壁之战,主帅为确保战争胜利,带的精锐谋臣,全力以赴。刘备这次出征,均不是旧部,老臣没带,像样的谋士没带,直接去战场,不是争取赢的姿态,并不是想大决战。
刘备火烧博望,参与赤壁之战,熊熊大火,不会不让刘备清醒。没打过几次仗的曹丕都看出来,刘备会不知道?显然,并不是头脑发晕,拿为数不多本钱烧着玩。这样结果,有意为之。明知会被烧,不知防备?几百里联营,一烧就崩溃?刘备益州称帝,但刘备这外来户,在益州并没嫡系势力,打仗和政治不同,政治须协调各种不同的势力。平衡各大派系的利益纠纷。刘备年龄大,没有时间徐徐布局,慢慢剪除羽翼,需短平快稳定统治。荆州丢失,让刘备东方门户大开,随时遭到东吴的威胁。与其等待过世后,主少国疑,东吴趁机偷袭,在能力的时候,和东吴消耗战,主动出击,让东吴没有实力在换届时,拥有再次发动战争能力。人失败时,或低潮时,易看到潜在敌人,潜在势力冒头。失败后,刘备在白帝待着,没回成都。静静观察,谁在后方冒出来,彻底歼灭。显然,成都是安全的,没有人趁机夺权,诸葛亮没有盲动篡权,刘备放心。
生命留给刘备的时间不多,风烛残年,一辈子逃窜,身体状况自己清楚。给刘禅清理未来势力,刘封已杀掉,刘备没时间慢慢调整,把益州本地军事势力拿出来和东吴消耗,内部的不听话的被战争合理的快速消化。和平是打出来,不是谈出来,对刘备威胁最大的不是曹魏,是东吴。刘备死后,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连年在汉中对曹魏用兵,曹魏在汉中门户,一直处于守势。眼前的敌人是东吴,关羽死在东吴兵下,东吴背后捅刀子。给儿子稳定江山,内部异议派,隐藏野心家,外部威胁,失败战争来快速解决问题,不能做的太过明显,道德压力很大。自导自演苦肉计,失败夷陵之战,通过消耗战解决东吴的实力,清理内部的异议派,通过失败状态,测试野心家的动态。一箭三雕。刘备政治大手笔。研究一个人的深度,抛弃表面成败,看事件发生后的政治格局。刘备晚年临去世前,完成权力巩固。
--我们一起读历史,专注独立思考。et熊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