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先品牌造梦者

中国与全球商业趋势洞察

 二维码
作者:DH代绘营销咨询来源:DH代绘营销咨询营销洞察

中国与各国的经济往来,接纳全球实践后, 经济迈入腾飞。已在2013年跃居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国,110家《 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与美国数量相当),外商直接投资(FDI)还是对外投资来源国,跻身全球前两位。改革开放使消费者享受中国出口的低价商品,跨国企业迅猛扩张。



世界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上升,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相对降低。贸易争端常见媒体头条,保护主义日渐抬头,地缘政治局势越发紧张。


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在2014年已成全球第一大经济体;按GDP总量来计算,2018年已达到美国的66%,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经济进一步与世界融合的空间。衡量中国与世界的融合程度,8个维度分析经济规模和与世界融合的程度。


贸易


全球贸易舞台,中国既是重要供应方,也消费市场。2009年成全球最大的商品出口国,2013年成全球最大的商品贸易国,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占比从2000年1.9%增长到2017年11.4%。分析186个国家和地区,33个国家第一大出口目的地是中国,65个国家第一大进口来源地是中国。


2017年,中国以 2270亿美元的出口额成全球第五大服务出口国,相当于2005年三倍;同年,服务进口额4680亿美元,跃居全球第二大服务进口国。2017年,中国在全球服务贸易总量中占比为6.4%,约为商品贸易占比一半。全球来看,服务贸易比商品贸易的增速快60%。


企业


中国商务部数据,2010年以来,中国企业总数从10167家增长到37164家,16%的年增速。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上榜企业中,110家来自中国,接近美国126家。


2014-2016年,经济利润排名全球前1%企业中有10%是中国企业,1995-1997年比例不足1%。中国的全球性企业,海外营收的不足20%。标普500企业的平均海外营收比例则高达44%。


资本


2015-2017间,中国是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来源国,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目的地。2018年,外资在中国银行系统占比仅2%,债券2%,股票6%。资本流动输入和输出总额仅相当于美国的30%左右。


人员


留学生和游客的流动快速增长。中国成 第一大留学生和游客来源地,留学生总计60.84万人,为2000年16倍;出境游达1.5亿人次,为2000年14倍 。来华留学和旅游的人数仅占全球留学生总数3%和全球出境游人次4%。中国留学目的地集中,澳大利亚、英国和美国吸引60%。一半的中国公民的出游目的地在大中华范围内,29%前往亚洲其他地方。移民规模很小。移民海外占全球移民2.8%,移民到中国占全球移民总数0.2%。



技术


中国的研发开支大幅增长。从2000年的90亿美元增长到2930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次美国。核心技术需进口,海外知识产权的引进。知识产权进口额为290亿美元,出口额仅为50亿美元左右。研发采购金额集中流向美国31% 、日本 21%、德国10%。


数据


超8亿名网民,全球居首,跨境数据增长,规模有限。宽带数据流动总量位居全球第八,为美国20%,流动规模小之又小。


环境


2006年以来,第一大碳排放国,占到全球28% 。大力投资开发可再生能源,2017 年投入了约1270亿美元,占全球投资总额45%,美国或欧洲3倍。2016年中国PM2.5浓度中值(是经合组织OECD平均水平3.7倍。


文化


全球孔子学院从2010年298所增加到548所。全球票房前50强电影,12%影片在中国拍摄部分内容,2010年仅2%。中国尚未对主流文化产生影响。电视剧出口额仅为韩国 1/3 ,音乐订阅量为韩国3%。



经济联系改变


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下降,世界对中国依存度上升

对中国经济的综合依存度指数从0.4增长1.2,中国对世界经济的依存度指数2007年0.9,下降到0.6。


中国经济的重点转回国内市场,76%的GDP增长来自国内消费,净贸易额对GDP增长的贡献为负。2008 年,净贸易顺差还占到GDP8%,已降至1.3%,低于德国或韩国的5%〜8%。内需增长解释全球范围内贸易强度下降。




依存度:


中国平均关税税率从2000年16%降至2009年约9%。2017年平均税率却上升到10.6%,2018年降至7.5%。美国和欧盟平均关税3%~4%左右。资本方壁垒始终存在。服务业外商直接投资监管限制指数从 0.74下降到0.39,高于0.08经合组织平均水平。


中国贡献全球制造业总产出35%。汽车、酒类、奢侈品、手机,中国是第一大市场,约占全球消费总额的30% 。2015-2017年是全球第二大外商直接投资的来源地和目的地。


位置邻近中国、资源贸易占比高,参与跨境资本流动的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高。2007年以来,73个经济体中,有69个经济体的国内产值相对于中国的进口的依存度上升;有72个经济体的国内消费相对于中国出口的依存度上升;58个经济体的国内投资相对于中国资本的依存度上升。


亚洲与中国的联系因区域供应链而愈加紧密。

区域化属性加强、全球化属性减弱的态势。2013-2017年间,区域间贸易在全球商品贸易总额中的增加2.7个百分点。新加坡对华贸易额占到国内产值30%。2013-2017年, 马来西亚获得的直接投资相当于国内投资总额6%;新加坡则5%。


南非,对华出口占国内总产值15%,2003-2007年仅为2%。对华出口占到澳大利亚总产值16%,先前为4%。铁矿石占到澳大利亚对华总出口48%。矿产和金属共计占出口总额84%,澳大利亚采掘业21%产出流向中国。


2013-2017 年,埃及获得的投资相当于国内投资总额3%,巴基斯坦8%。非洲最大的贸易伙伴,基础设施融资来源和第三大国外援助来源。投资流入非洲房地产、能源及交通基础设施领域。



大型发达经济体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低。西欧和北美各国依存度相对较低。对华出口额占比不足5%,进口占比也不足5%,中国投资占低于1%。


不同行业的依存不同


电子、机械和设备全面融入全球价值链。

既是供应方,也是市场,贸易属性强。占全球出口总额17%~28%,进口总额9%~16%。产出占比全球份额高达38%~42%。


轻工制造和劳动密集型产业,高度依赖中国产出。纺织和服装高达52%。占据全球纺织和服装出口40%,家具出口6%。


原材料的行业依赖中国进口。2003-2007年贡献全球采掘业进口额7%,2013-2017年高到21%。


贸易属性行业,中国不是主要参与者。制药占全球药品出口4%、进口3%。汽车领域占全球出口3%、进口7%。


金属制造行业占据出口23%,农产品占据全球进口18%。


融入全球技术价值链


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领域的全球大国。手机销量占到全球销量40%,电动车占64%,半导体占46%。美国信息技术领域14%营收来自中国。集成电路和光学设备,中国进口额高达国内产值5倍。光伏面板、高铁、数字支付系统和电动汽车行业,本土市场份额超90%。半导体和飞机制造,高度依赖外国技术。全球化程度高行业,海外光伏面板市场占据0%份额;若论全飞机制造的市场份额尚不及1%。


90%技术均采用全球标准。聚氯乙烯PVC制造业为例,煤基工艺在成本低于国际上更普遍的乙烯基工艺,因有煤炭储量。本土厂商有能力生产60%~80%技术,20%~40%技术需要跨国企业输入。中国供应商40%~60%技术研究中实现与国际供应商同等或更好的效果。



技术链的上游挺进,须具备四大要素:

大规模投入资金;

拥有获取技术和知识的渠道;

进入庞大的市场;

推行鼓励竞争和创新的有效制度。


日本汽车 、韩国半导体和中国高铁和液晶显示器四大要素对于科技发展和创新不可或缺。中国是全球最大的高铁市场,总里程数占全球 65%,实现“消化吸收再创新”。


电动汽车:

2011-2017 年,90%年增速,来自大举投资和政府支持。中国本土的原始设备制造商占据90%以上的市场份额,国际市场中占比不足5%。多数电子器件和电路元件从欧洲、日本和美国进口。电池产品在能量密度上比日本顶尖企业低30%~40%。



机器人:

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市场,占总销量36%。外企占50%份额,中国OEM厂商在点胶、堆垛塑料成型和金属铸造机器人领域获得50%市场份额,焊接及物料处理机器人领域占10%。具伺服马达、减速齿轮、控制系统需顶尖技术才能生产的核心组件,依靠外企或进口。


半导体:

半导体获得政府巨大投资,进展有限。集成电路进口超过原油。无芯片领域取进展,全球市场份额2013年11%增加到5%。


扩张的消费市场为国内外企业提供机会


2030年, 58%中国家庭跻身“大众富裕”以上阶层,超过韩国55%。食品支出在从2000年的50%降低到25%,与发达国家城镇居民消费水平相差无几,日本26%,韩国29%,美国17%。


在华外企面临格局变化


十大消费领域30种顶尖品牌,在华外企的平均市场渗透率40%,美国为26%。美妆和个人护理跨国企业的渗透率高达73%。


外国品牌11个品类中的市场份额下降。中国企业的产品质量和营收业绩可与外企媲美,企业走向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在中国品牌出口东南亚、非洲和欧洲。智能手机在非洲大陆、印度和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超30%。移动游戏产业增长250%,《王者荣耀》和《终结者2:审判日》出口海外。


国内外企业商机趋势:


中国有26%处消费升级状 态,全球另外10个顶尖经济体的平均比例为17%。消费者对产品质量不佳,选择少,服务均不如意。跨境电商便于消费者获取海外商品,快速增长。中国的跨境电商零售进口额每年几乎翻了一番,达到1110亿元人民 币。


服务将成精益求精的领域。服务行业落后其他国家,生产率仅为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0%~50%。医疗和教育领 域,高收入居民因对国内服务的品质怀有担忧,使用国外的服务。


学生和游客,目的地国家的企业获得商机。全球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地,新加坡和泰国的出游消费相对于两国国内个人消费7%~9%。澳大利亚对华教育出口额年超100亿澳元,不包括中国留学生的日常开支。


经济联系发展,带来经济变动


全球化利益分配不均的问题成为全球高度关注的话题,美国担心“中国冲击”导致制造业岗位流失。主要经济体出台法规来加强对外商投资交易的审核,技术具备重要的战略意义,与世界联系正在减弱。


发展趋势:


成为进口目的地;

服务业的开放;

金融 市场全球化;

协作解决全球议题;

技术和创新的流动。


5项趋势均加强联系,创造巨大的经济价值。到2040年,受到影响的总价值或将达22〜37万亿美元,相当于全球GDP 15%~26% 。


若联系增强,中国可能成新兴与发达经济体的重要出口目的地。联系减弱,东南亚国家因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减弱而受益,出口需求增加;全球贸易流动将会收缩。


2030年中国消费增长将高达6万亿美元,美国与西欧总和,印度与整个东盟国家的约两倍。中国进口更多优质商品来满足中产阶级消费者日益增长的期望,刺激国内消费,国家从中获益。在将发展重心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业后,新兴经济体进口劳动密集型商品、发达经济体进口优质商品,从而帮助其就业。全球联系减弱,可能导致关税升高、全球贸易额收缩、生产率降低,消费品价格上涨。


中外有望从服务业的开放中获益;服务业在中国经济中的占比逐年增大,占国 内GDP的比例达到52%,2010年只有44%。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为经合组织平均水平20%~50%。


如果中国能够进一步深化金融体系的全球化和现代化,便可拓宽资本分配的选择范围、提高分配效率;反之则会导致中国金融市场面临更多波动,并且阻碍生产率增长。中国的金融体系相对封闭,消费者在分配资产时的选择很有限,由此便导致了房地产价格上涨、回报率承压等一系列问题。国企债务在中国企业债务中的占比高达70%,但只贡献了略高于20%的工业产出。倘若中国的金融体系与全球市场进一步对接,中国的消费者、企业和投资者或可 拥有更多选择,资源配置效率也将有所提升。反之,倘若中国与全球市场的联系减弱,则中国金融体系的风险水平(例如不良贷款风险)将会升高,导致商业利率和无风险利率之间的利差扩大,从而推高融资成本。


中国解决全球议题做出更多贡献


如果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减弱,则中国所能发挥的作用和合作深度都将削弱。全球经济体系的基础规则尚无定法,而中国可以为解决全 球化问题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中国已经加大对国际机构的承诺,并且对代表新兴经济体的新机构给予大力支持。中国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中的持股比例分别为30%和20%。中国也在积极组建区域贸易集团, 逐渐成为制定全球化问题解决方案的关键参与者。解决气候变化的问题上,中国正在积极开发可再生能源和清洁煤炭解决方案。中国有潜力开发更多的创新性解决方案,并向世界输出,如共同定义全球化数字治理,填补每年预计约3500亿美元的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缺口。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或发生变化,这方面涉及的经济价值可能在3~6万亿美元之间,并且将在环境保护、网络安全等一系列与全球公共产品相关的话题上拓宽国际合作。


中国与世界之间的全球技术流动可能会增加,从而催生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解决方案,有助于提升生产率;反之则会逐渐削弱全球生产率。创新已经成为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核心动力之一,并逐渐促使中国经济整体向价值链上游挺进。若要加强技术流动,中国与世界需要携手构建一套彼此接受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如果能够动员全球共同参与,通过透明、可信的流程解决知识产权问题,就可以提高外企向中 国出售技术所获得的收入,同时减少知识产权侵权的可能。对中国来说,进一步推进全球化整合,有助于扩大获取 国外技术的种类,促进与国外投资者、机构和人才之间的合作,共同开发全球领先的解决方案。但如果当前的贸易紧张局势持续下去,那么长期关税将会上升,技术流动也将受到实质 性的限制,于是创新便会受阻,生产率增长也会大幅降低。对于世界其他国家来说,与中国的联系减弱意味着逐渐失去全球技术领域的关键供应商和市场,而且中国愈发活跃的技术创新也无法再向国外出口。2019年初,中国成为第一个实现了探测器登陆月球背面的国家;中国目前还在联合埃及等新兴经济体共同研发卫星。如果联系减弱,中国也将失去促进经济发展所需的关键技术。涉及的价值在8~12万亿美元之间,具体取决于技术流动的方式,以及对生产率增长的后续影响。


中国需要采取行动来积极应对,也需要世界其他国家积极参与。全球各国可以共同思考并改革全球贸易体系。提升争端解决效率和扩 大包容性,并让全球进一步分享中国经济开放创造的利益,惠泽更广大的群体。如果中国的金融行业实现了全球化,届时全球各国都应当对中国投资持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关于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各国需要明确拟定目标和里程碑,避免一些国家为追求自身利益而损害全球福祉。此外,中国与世界各国之间的技术与知识产权流动程度主要取决于各个国家对技术投资和国 家安全问题所持的态度。


企业调整发展战略:


企业应当首先评估自身对中国经济的依存度。依存度可以体现为很多形式。企业可根据各自的依存度来评估联系发生变化后可能 产生的风险和利益。即便在应对短期波动和不确定性之时,企业也应该考虑到中国经济的长期基本面,积极思考哪些长期趋势可能对自身产生影响— — 例如收入增长、技术流动和本 地竞争加剧。


明确投资方向和价值链布局。


经济价值与每一家企业息息相 关,企业可通过把中国的投资承诺等指标与其他国家进行对比,以确定企业在中国市场的发展战略,并确定中国在企业的全球价值链上扮演何种角色。企业应当明确自身在中国市场的期望——希望把中国市场作为关键的增长引擎,还是只想参与小众行业?举例而言,假如中国未来仍然是全球重要的增长和创新来源,那么企业不妨把优化投资纳入长期战略, 甚至加大投资,并且加倍关注核心价值的创造(比如大力投资于研发创新) 。如果中国不再是重要的增长和创新来源,企业就应该考虑把商业活动和投资转向其他地区。


培养自身的卓越运营能力,以管理风险和不确定性。鉴于监管及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企业需要更加灵活以实现其价值定位。各国政府在跨境投资、并购以及技术和人员流动方面的 作用越发凸显。企业应该重视业务市场的当地情况,因为情况可能发生骤变,敏感性可能会升高,在运营上犯下的错误将迅速升级,吸引利益相关者的关注。企业也不妨考虑调整运营的,但这需要企业本身具备足够的敏捷性,也意味着要向风险管理投入更多资源。


幸存者心态。


有一些企业经历了经济衰退和危机时刻,却依然能够繁荣发展。它们往往都保持着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和通畅的融资渠道,并且拥有广泛的业务领域,不至于在 某一行业衰退后就一蹶不振。然而,危机和不确定性也会创造某些机会,由此产生的压力会 推动企业重组,从长期来看有助于提升经营健康,并催生一些业务开发以及外延式增长的机会,使其得以拓展业务范围或提升市场地位。


虽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贸易的动力源泉,但其与世界融合的进程仍不乏进一步深化的空间。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正在悄然变化。由于中国经济正逐步转向以内需驱 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同时世界各国也在重新评估与中国的经济联系。如果联系减弱,那么双方都会损失巨大的经济价值。相反,加深彼此间的整合能够创造巨 大的经济效益。无论这种联系未来将如何变化,依赖中国经济的企业都要找准自己的定位,才能在未来不确定的环境下繁荣发展。


欢迎关注公司微信
加微信业务咨询

上海市长宁区中山西路999号华闻国际大厦1411B

上海市兰博路1189弄 Villa区15号(临港新片区)